《相马经》有云:额头高、眼睛亮、蹄子大,即好马。伯乐之子据此寻马,见一大蟾蜍,对父说,找到好马,基本相符,只是蹄子不够大。伯乐知子愚笨,转怒为笑说,此马爱跳,不能驾驭也。
这一《按图索骥》典故,比喻人们墨守成规,拘泥教条。
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?问题的根源在哪里?
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学懂领悟。
所谓大道理人人都懂。我们真的都懂,还是只懂字面之意?
知识或道理,只有真正学懂领悟,才能学以致用,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
初听不识曲中意,听懂已是曲中人。
学习,不仅有广度,不同的学科,有不同的知识;更有深度,同样的知识,理解有深浅之别。
学习,由浅及深,可分为五层。
第一层:知晓。
知晓其内容。
如伯乐之子,知晓好马特征内容,额头高、眼睛亮、蹄子大。
又如儒家学说的最高成就——中庸之道内容:中立而不倚。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也。贤者过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
第二层,理解。
理解其意思。
如伯乐之子,仅知好马内容,却未解其义,故找来蟾蜍。学习停留于第一层。
中庸之道也是,误解极大,如两边倒的墙头草、和稀泥的老好人。
孔子向来是态度鲜明,立场坚定,从不两边倒,和稀泥。
鲁国正卿季孙氏,在自家庭院,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,僭越周礼。孔子发出愤慨,是可忍孰不可忍。
孔子曾曰:乡愿,德之贼也。即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。孔子是痛恨老好人的,因为他们是非不分,黑白颠倒。
误解之人,以管窥天,以蠡测海,远未理解中庸之道的伟大意思。中庸之道,讲究不偏不倚,把握好度,不走极端。因为不及和太过都是错误的。
如做饭,少把火,容易夹生;多把火,容易焦糊。世间事皆类此。
第三层:欣赏。
欣赏其内涵。
苏东坡曾说,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苏东坡非常欣赏王维的诗画,故从王维的诗中,品味出画境,从王维的画中,品味出诗意。
知识或作品,犹如陈年白酒,历久弥香;又如一杯香茗,饮后回味无穷。
懂得欣赏,意味我们开始入门,初窥门径。
中庸之道,品味良久后,禁不住发出感叹,儒家先哲竟总结出这么高深的理论。
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,至高无上的美德。儒家学说,众多美德,温良恭俭让、仁义礼智信,为什么称中庸为至德呢?
做到中庸,于内则成君子。孔子曾说,质朴胜过文饰则粗野,文饰胜过质朴则虚浮,文质彬彬,比例适度,然后君子。于外,则社会和谐。
人类社会绝大多数矛盾、冲突、悲剧等,在于违背中庸,走向极端。如极端观念,种族优等论;极端规则,三从四德;极端情绪,大喜大悲;极端行为,恐怖主义;极端言语,侮辱谩骂等。
第四层:领悟。
领悟其实质。
领悟实质,则所学融会贯通,豁然开朗,眼前一片光明。
《菜根谭》有云:善读书者,要读到手舞足蹈处,方不落筌蹄。
《西游记》第二回,菩提祖师登坛开讲,孙悟空在旁闻讲,喜得他抓耳挠腮,眉花眼笑,忍不住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忽被祖师看见,叫孙悟空道:“你在班中,怎么颠狂跃舞,不听我讲?”悟空道:“弟子诚心听讲,听到老师父妙音处,喜不自胜,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。望师父恕罪!”
此乃真正学懂领悟。当然悟空天赋奇高,领悟极快。一般人需要长久渐修,方能领悟。
领悟,是把握到事物实质。
中庸之道实质是什么呢?
万物有度。
度是万事万物的关键。
古往今来,极少人能够把握好度,做到恰到好处。
因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。它是动态变化的,因物因时因地而不同。
童话故事《小马过河》中,河水的深浅,对不同动物而言是不同的。如对松鼠很深,对老牛很浅,而对小马刚合适。而小马长大后,河水对小马又变浅了。
中庸之道,是根据事物度的变化不同,做恰如其分地处理。
《论语》中,子路问孔子,听到合理之事,马上去做吗?孔子说,你父兄还在,怎能听到就去做呢?当冉有问同样问题时,孔子却说,听到马上去做。
于是公西华不明白,请问孔子原由。孔子说,冉有畏缩不前,应进取;子路好勇过人,应退让。
正如《孙子兵法》所云: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
第五层:鸟瞰。
鸟瞰其范围。
任何知识理论都是有其适用范围的,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。不存在颠扑不破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。
如牛顿力学的空间范围是低速,高速状态下失效。又如地心说、日心说时间范围已过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中庸之道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呢?
有限的世界。
我们可观测宇宙年龄约138亿年,直径约920亿光年,虽然数字庞大无比,但仍是有限的。
有限必有度。
故人类的一切行为,不可不及,也不可过度。如苏轼所说,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当止。如是,则尽善尽美矣。
《人间词话》有云,诗人对宇宙人生,须入乎其内,又须出乎其外。入乎其内,故能写之,出乎其外,故能观之。
入乎其内,揣摩领悟事物实质;出乎其外,超脱出来,站更高层面,鸟瞰其范围,如掌上观纹,一切尽在掌握。
学习至此,已达最高境界,登上巅峰,如晏殊词中所说,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